Course

GE1982

資通訊技術與社會發展

1. 課程說明

從20世紀下半葉,資通訊技術的演進與應用已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尤其近二、三十年來資訊與通訊產業的快速整合,網際網路與無線通訊的興起,具體造就了我們現在所處的數位時代風貌。因此資通訊產業已成為全球社經發展的關鍵,影響著人類生活的全部,也牽動著全球社會的變遷。
本課程之目標在使學生瞭解資通訊技術的發展,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對人類社會發展所造成的影響;進而培養觀察這些巨觀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結構性變遷所產生的新興議題的能力。這樣的觀察力可促進個人未來生涯發展規劃,認識自我所在的社會處境與位置,培養自我調適全球社會急速變遷的能力,並進而發展對於社會新興議題的反思與批判能力。

 

2. 課程進度

課程內容之編排主要是以資通訊技術對社會發展所衍生的新興議題為軸線。課題的設計係邀請跨領域的學者專家以專題演說方式來進行。內容涵蓋資通訊技術演進、資通訊基礎建設、產業發展政策、數位經濟、數位落差、資訊通社會的法制問題等新興議題。
 
week #
 

1.

課程說明與導論:說明本課程的背景、目的、內容與進度。說明成績考核方式並進行口頭報告分組。建議參考文獻與網址。

2.
資通訊技術的演進:簡介電腦如何由龐大到小巧、由慢速到超快、由專業計算服務到普羅日常生活服務。電腦網路的興起與演化。電信網路由固定到行動、由平面到立體、由城鎮到無所不在、由單純語音服務到多媒體服務。電腦網路與電信網路的整合與匯流。
3.
從頻譜規劃看資通訊基礎建設:無線頻率的應用涵蓋電信、網路、科學、航運、公共安全等不同領域。無線頻譜的規劃可以視為另一種型態的國土規劃。如何結合技術專業與公共利益,以適當的頻譜規劃支援未來資通訊基礎建設將是我國及全球各國的共同挑戰。
4.
台灣資通訊產業之興衰: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有兩股力量占了重要角色。一股力量來自於歷史背景下,台灣面臨國際政治力的生存壓力,政府透過政策工具來推動;另一股力量則來自台灣內部產業發展的需求,力求恢復經濟穩定性,這兩股力量造就了台灣高科技產業的興與衰。
5.
數位內容的應用與技術:數位內容的應用與創作技術的發展將呈現出科技與人文學科的再次整合。因應數位內容創作的黃金年代,學習與教育將面臨全面性的變革。
6.
雲端服務管理之趨勢:近年來雲端服務是資訊界最夯的議題之一。保障雲端服務品質、提升客戶滿意度有賴於資訊組織的流程再造。從新檢視企業與資訊目標的連結,並執行資訊科技服務持續改善方案,演化出能創造客戶價值的管理流程。
7.
電視數位化與匯流服務發展:全球電視發展已經由類比轉入數位。而電視廣播與網路電視之競合也已經是現代傳播產業的焦點。如何從法規制度與產業轉型面對數位匯流的挑戰,會是我們網路新世代的共同課題。
8.
微型企業的雲端思維:微型或中小型企業往往受限於業者自身的資源不足,無法導入資訊應用。然而,他們卻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動力,提供在地經濟服務。雲端應用服務能否改變地方經濟的型態,帶給他們新的發展機會。
9.
資通訊社會的資本流動:全球化意味者資金、人才、資訊、技術的快速流動。因為快速流動,所以產生了知識、權力、機會與財富的落差。從資金流動與各國市場開放中,如何解構跨國自由化下資金與資本的迷失
10.
全球化的數位經濟:數位經濟掀起了全球第三次工業革命。微電子、電腦、衛星通信、網際網路、光學纖維等等資通訊科技的發展,不僅造成社會生活型態的變遷,也帶動國家間競爭的新形勢。
11.
期中回顧與討論:各分組依前8週課題選一主題,進行口頭報告。
12.
科技立法與國會運作:簡介科技政策的形成與國會的立法程序。並以「產業創新條例」的立法過程為例,來說明台灣在鼓勵科技創新思維下的產業政策,其政策形成與立法程序中多重勢力的角力過程。
13.
政府公共資訊的迷思:公共資訊的宣告是一種民權的宣告,也是基本人權的宣告。政府資訊的公開是建立公共資訊系統的必要步驟。然而當公共資訊掌握在統治機關手中時,統治機關所擁有的資訊詮釋權,遭到特權和非法或不正當地控制時,又有誰能解讀這些資訊的正確性呢?
14.
資通訊社會的正義問題:在資通訊技術發達時代裡,當資訊與資本的全球網絡迴避了國家制度的控制,國家以及在工業化時代所建立的市民社會制度將產生崩解的危機。社會的重組將不只是造成一國之內的不平等與貧窮,地球上大量人口因為無法取得資訊,而將被主流社會排除。因為資訊取得與否而造成的「資訊區隔」」的二元世界現象,將形成人類史上一個最可怕的黑洞—第四世界。
15.
資通訊社會的隱私權:資通訊網路對於隱私權的衝擊,來自於個人資料的搜尋、儲存、整合、分析相關科技的進步神速。在個人隱私被窺視的危機逐日升高之勢,國家將如何透過隱私權的保護策略來確保個人隱私。
16.
元旦假期放假
17.
寬頻人權與最後一哩路:在資通訊網路高度發展下,無論是知識的取得、人際關係的建立與訊息的傳遞等都對資通訊網路的倚賴日深。而這將牽動著憲法所賦予人民生存、工作、教育及財產等的權利。基於經濟發展與社會平等,國家寬頻政策應如何落實人民基本寬頻上網服務的權利並解決最後一哩路的問題。
18.
期末回顧與總結:各分組依第9週至第17週課題選一主題,進行口頭報告。
 

3. 授課方式

邀請跨領域的學者專家以專題演說方式進行課堂授課。暫定邀請的講員如下:
 
week #
講員
課題 

1.

呂忠津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

課程說明與導論

2.
呂忠津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
資通訊技術的演進
3.
蔡志宏
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從頻譜規劃看資通訊基礎建設
4.
陳明真
美國巨微公司董事長
台灣資通訊產業之興衰
5.
吳作樂
長榮大學數位內容學程主任
數位內容的應用與技術
6.
吳眀憲
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系助理教授
雲端服務管理之趨勢
7.
蔡志宏
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電視數位化與匯流服務發展
8.
李勝隆
高格亞翼總經理
微型企業的雲端思維
9.
張晉源
永豐金控策略長
資通訊社會的資本流動
10.
黃建興
台北市電腦公會顧問
全球化的數位經濟
11.
呂忠津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
期中回顧與討論
12.
柯建銘
立法院立法委員
科技立法與國會運作
13.
黃適卓
開南大學副校長
政府公共資訊的迷思
14.
陳俐甫
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系助理教授
資通訊社會的正義問題
15.
魏惠珍
立法院國會助理
資通訊社會的隱私權
16.
元旦假期放假
17.
賀陳旦
生態工法基金會董事長
寬頻人權與最後一哩路
18.
呂忠津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
期末回顧與總結

 

4. 成績考核

隨堂書面報告(400-600字)與期中、期末口頭報告。從14次隨堂書面報告中選取12次最佳成績計分,占60%。期中、期末口頭報告,各占20%

 

5. 參考文獻

#
   
1.
  M. Iqbal and M. Nieves, ITIL Service Strategy.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7
2.
  V. Lloyd and C. Rudd, ITIL Service Design.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7.
3.
  S. Lacy and I. Macfarlane, ITIL Service Transiti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7
4.
  D. Cannon and D. Wheeldon, ITIL Service Operati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7.
5.
 

G. Spalding and G. Case, ITIL Continual Service Improvement.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7.

6.
 

彭芸著,《NCC與數位滙流:匯流政策芻議》,新北市:風雲論壇,2011.08,初版。

7.
 

Daniel J.Solove著,林錚顗譯,《隱私不保的年代》,台北市:博雅書屋,2011.01,初版。

8.
 

Michael J.Sandel著,樂為良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台北市:雅言文化,2011.03,初版。

9.
 
Peter Diamandis, Abundance Is Our Future http://www.ted.com/talks/peter_diamandis_abundance_is_our_future.html
by TED Air
(download: https://market.android.com/details?id=com.ogqcorp.tpa)